北京,雾霾斗技中的兵俑

别误会,今天谈的不是阴○师,我只是想用这个游戏举个例子。

在此之前,先谈谈我自己。

我来自一个勉强算是山清水秀的西部三十六线小城,通过高考来到北京读大学。早在开学之前我就对北京的雾霾有所耳闻,但对这座城市的兴趣超过了对雾霾的恐惧。我的同桌去了厦大,她有鼻炎,因此在就学时更多考虑环境因素,在得知这个原因后,我曾有一点小小的自得,因为我的选择不会受到身体状况的干扰。后来她不止一次地感慨,认为这是她做出最正确的决定。对此,我深以为然。

来北京,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口罩,但戴口罩并没有成为习惯。因为这很麻烦,而且我一直怀疑口罩对雾霾的阻挡是否有用。但我记得很清楚,开学第一天,来自南方的室友从行李箱里取出了一个大口袋,里面有足足三百个浅蓝色医用口罩。

出于拘谨,我没有指出这种口罩似乎不具备过滤雾霾的能力。

她不是唯一一个。

 

北京,是大多数人提起雾霾时想到的第一个城市。在很多个场合里,当其他人得知我在北京上学,多半会接着提起:“那里雾霾很严重吧。”最后一个字,并不是疑问的辅助,而是介于陈述和感叹之间,语调暧昧。我通常会笑着回应:“习惯就好”。

之后,其他人也会附和着露出笑容。

幸存的、逃脱的笑容。没有恶意,只是小小的庆幸,庆幸自己不在北京。

 

奇怪的是,很少有人注意到,北京并不是雾霾最严重的城市。河北、山西、河南的情况都不容乐观。

我觉得我习惯了雾霾。我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。因为几年之后,我就会离开。我可以在一个空气质量更好的城市定居。

但真正让我感到茫然无措的是元旦假期。得知北京会在一月初面临持续雾霾的时候,我和朋友做出了“躲霾”的决定。对学生而言,时间不是问题,但去哪儿,却成了挑战。

我们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城市,结果却不如人意。青岛、呼和浩特、成都、重庆……它们或许是比北京要好一些,但和“空气清新”之间仍有遥远的距离。元旦期间,大量城市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,“轻度污染”已经算是值得欣慰的好状况。大部分在我们印象中“环境优美、空气清新”的城市没能幸免,即使是位于沿海地区或地广人稀,也很少有城市的AQI能低于100,包括在我的想象中离喧嚣和污染已经很远的拉萨。

最后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地方——大连。

出发前一天,大连的AQI还是50出头,但当我们抵达的时候,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200。

之后的行程,我们没有能够见识大连的好天气。唯一的安慰是查看一下北京的数值,然后告诉自己,200+总比400+要强。

但是。

 

在北京,戴着口罩的人随处可见,不止是街头路口,地铁车厢里,人们也不会摘下口罩。

但在大连,AQI已经超过260的时候,我没有在街上看见一个戴口罩的人,除了我朋友——在最繁华、人流量最大的商圈也是如此,戴着口罩的我们显得荒诞而且格格不入。

于是我终于想起来:

我的家乡,那座我印象中算是山清水秀的小城,AQI也曾达到300,低于100的日子也越来越少。

我想起人们焚烧垃圾、纸钱的火焰,我想起烟囱熏肉的呛人味道,我想起火车站旁烟囱里冒出的黑烟……

它们一直都在,只是没人注意。

这座小城曾经有AQI不到50的爽朗天气,现在常徘徊于100-300之间,和大多数时候的北京,似乎没有太大分别。

但这里的居民从未意识到,在我的同学、父母、街坊的想象中,雾霾存在于遥远的北方,存在于繁华的北京,和这座偏僻的西部小城没有任何关联。在他们眼里,口罩不是带空气阀的3M或者重松,而是棉质的、用于防风避寒的器物。他们谈论北京的雾霾时甚至兴致勃勃,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,这和他们太远了。

我有朋友去了川大,之前她也曾兴高采烈地我说:“成都多好啊,起码环境还不错的。”但她现在不这么说了。她对我说:“成都的天,黄黄的。”

 

大脸师太(@大脸撑在小胸)的微博写道:“临汾对中国来说是个‘小地方’,SO2浓度都爆到1303μg/m3了,它还悄无声息。这如果发生在北京上海,微博和朋友圈早炸锅了!”

事实上,正是这段话让我决定写下这篇东西。

“小地方”。这是在与雾霾抗争的过程中,鲜少有人提及的三个字。

一直以来,奔走在第一线的、发出呼喊的,是来自大城市的居民,包括普普通通的家长,也包括号召力很强的大V。我的朋友圈里,转发和讨论相关话题的,也是在北京居住和上学的老师和同学。

其他人,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,很少像这样关注空气质量。当他们谈论天气的时候,他们讨论晴雨而非雾霾,他们会抱怨突如其来的暴雨,却很难察觉逐渐升高的AQI。他们也不会像我、像我身边的人一样,习惯性地每天查看空气质量,以此来决定是否出行,哪怕明知道没有空气净化器的教室和宿舍不会比室外更好。

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,从未停止关注。

更多城市的人,从未发觉雾霾同样与自己相关。像兵佣在斗技中的嘲讽,北京的雾霾吸引了太多关注,当人们谈论雾霾的时候,他们首先会想到北京,再接着是河北的部分城市。

我的父母依然坚信家乡的空气质量足够好,而他们对雾霾的了解和关注已经远远超过身边大部分人,因为他们会关注在北京上学的我。更多居住在“小地方”的人,甚至不知道AQI是什么。

我曾经认为雾霾并没有那么可怕,直到我在室内间歇性地感到胸闷气短。我的同学有类似的反应——有时候会觉得不太舒服,以至于要张大嘴用力呼吸。

我曾经以为在结束学业之后我会逃离北京,但这种打算已经变得模糊。因为我已经失去了我以为的目的地。很多城市的状况不比北京更好,更多的城市在向北京靠拢。

也许几年后,我将不得不承认,去往哪里其实都没有太大区别。

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很大,但在雾霾面前,大部分人都无路可退。

 

 


评论 ( 19 )
热度 ( 194 )

© 拉普拉斯定理 | Powered by LOFTER